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视野>>教师沙龙>>文章内容
为了一个美丽的约定——2013“探航”归来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3-10-31   点击:   来源:本站   作者:

2013 年 10 月 25 日 ,“星海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首届“苏派”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星海小学举行,伴随着个人省“教海探航”的第十次获奖,我再一次有幸参加了此项教育教学论文的“奥斯卡”盛典,和以往一样我又一次次被“杰出水手”、“感动人物”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灌云的侍作兵、杨海波夫妇始终携手探航,双双在教海探航中荣获一等奖,双双被评为特级教师;常熟的戈向红老师四次荣获一等奖,今年是特等奖,尤其是她带病坚持“探航”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或许是因为是“老水手”的缘故,感动之余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十七年的探航之路,叩问起自己这十七年痴心不改是为了什么?自己又得到了什么?

一个美丽的约定

记得那是2003年11月的无锡南长的“教海探航”的颁奖大会,大家都在无锡市大会堂前合影,《江苏教育》原许元新主编刚好路过,我们一起邀请他和合影他欣然接受。因为是第四次获奖,许元新主编对我印象比较深刻。我和他开玩笑说:“参加了几次教海探航,怎么从来没有观摩到我们体育课呀?”许元新也半开玩笑地说:“主要是体育学科获奖的老师比较少,不过你下次要是获得了一等奖我就让你来上课。”

1991年,初为人师的,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体育教学和业余运动队的训练上,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全校就我一位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研讨的环境,我平常总是通过跨学科听课,学习先进经验,变革教学内容。1996年末我开始为第一次参加“教海探航”,将选题定为“跨学科听课”。我就从跨学科听课中发现一些体育课可以借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或许是来自实践,例子比较生动。1997我凭借论文《引进活水,教好体育》第一次登上了“教海探航”之舟。第一次的成功给我很大鼓励,但我知道有实践有思考和提升的论文更具含金量,身为体育教师的我最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基础,于是,我边实践边恶补教育理论,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读书卡、反思卡在一天天的增加。一年一个选题,一年一篇论文,日子过得倒也十分充实。一晃又是三次获得二等奖,虽奖次有些提升,但总有些遗憾。许主编的话既是对我的激励,更是让我进入在深深的反思之中。从那一刻开始,我心中暗暗给自己一个承诺,我一定要拿一次一等奖,我一定要来“教海探航来展示一下自己。

一次漫长的“探航”

如果说前六年的“教海探航”是一年一篇稍有些凌乱的写作的话,为了这个“美丽的约定”,我用七年时间进行了一个序列化且漫长的“探航”之路。

一、起于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研究。从 “十五”期间,新课改为我们体育教师设计教学打开了空间,我申报的常州市级课题《小学高年级排球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研究》。从排球教学开始研究单元教学。记得2004年,我参加了常州市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能手大赛,其中一项是单元教学设计的评比,我运用我的研究成果设计的以游戏为主题的连续课时单元参加了评比,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结合参赛和观摩省教学能手比赛,我发现课改初期在大多数课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教法上一味迎合学生,满足学生玩的要求,表面上看,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的气氛也十分火爆。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体育教学就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吗?这样的教学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吗?这样的体育课究竟还少了些什么?大赛归来,我通过文献资料和同伴研讨,从两方面开始了实践和理性思考。《点击传统理念精华 打造充满“体育味”的课堂》让我在2005年第一次获得一等奖。

二、成于主题单元教学的研究。第一次获得一等奖特别是在单元教学方面的实践性探索,使我对单元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取消了原有的体育教科书,对早已习惯了传统备课方式的教师的一种挑战。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中间环节,上牵动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改革,下影响教学过程、方法的实效性。教师提高体育课程的实施水平的关键,应该以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为着眼点。这也使我“十一五”教学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2006年,我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体育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正是因为有了研究的方向,让我随后几年的“探航”的研究主题不断得到延伸。

经过一年多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少了点什么?通过反复进行教学观察与诊断发现:教师在主题单元的设计和教学时缺乏对教学对象——“人”的关照,缺乏对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2008年,我结合课题撰写的论文《拨动生命的“琴弦”——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小学体育主题单元研究》让我第二次走上“教海探航”的最高领奖台。2010年5月我来到了百年名校局前街小学,扎实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李伟平校长的生命关怀理念,让我教学中对“生命”和“儿童”更加关注,研究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2010年《小学体育游戏式主题单元的层次性建构的探索》一文让我第三次获得一等奖并获得“杰出水手奖”

也正是有这样一个系统而漫长的研究过程,让论文写作不在浮于表面。整篇论文其立意和论述契合了深入推进课改的需要,是对前期课改中体育学科特性的丢失的修正,也是对体育学科价值的回归的一种应答这样的研究立足体育学习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科研论文也势必充满“含金量”。

一路素养的提升

其实,和每一位老师一样,我只是茫茫教海中的一叶小舟,向着心中的方向不断前行。我不停地问自己,这十七年我除了得到了一本本证书还得到了什么?

一、教学风格逐步清晰。十七年“探航”,不仅让我收获了十次获奖,更让我欣喜的是自己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从“‘学力’培养”、“自我意识”到“生命成长”……,一次次“探航,让我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推动了我教学实践的品质不断提升。从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体育始于技能发展、成于生命成长”的教学主张逐渐明晰起来。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成长,我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素养。我也从1997年的辖市区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逐步成长起来。2004年9月,通过教学设计、现场说课、技能展示和现场上课,我荣获常州市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2006年11月,作为常州市的学科带头人和历届教学能手的唯一代表,作了课堂教学的展示,浓浓的“体育味”和学习的生命状态受到与会者好评,并被授予“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称号。

二、团队研究逐步壮大。2002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由零散的、个人的教学研究逐步向系统的团队研究过渡。2002—2004年,主持了常州市青年教师招标课题《小学高年级排球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研究》,研究中我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制作了“排球启蒙网”,同时在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探索。

20032010年,我申报的《小学体育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一五”青年专项课题。我召集了八所学校的十多位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定期开展学习、教学观摩和研讨,促进了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其间,研究论文《点击传统理念精华 打造充满“体育味”的体育课》等三篇论文分获2005、2008、2010年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发表省级乃至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同时得到了丁伟明局长和体育教学专家的充分肯定,该项目成为整个常州市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2011年,我在“主题单元研究”的基础上,马不停蹄申报主持的课题《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及教学行为转换的研究》被确立为省教科研“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在主题单元的整体规划设计和课型研究方面展开进一步拓展研究。课题组成员王杰、欧园明、张洁、陈晨、张奎等老师,科研论文、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在省市乃至全国频频获奖。研究成果也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市推广,“常州市名师大讲堂”、“常州市体育学习团队”,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研究中来。体育教研组也先后被评为常州市星级教研组、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或许与许元新主编当年的约定是他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但我更觉得他是对正处在“探航”迷茫期的我的一个“回归实践”的提醒和激励。为此,我应该感谢“教海探航”,感谢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江苏教育》的编辑老师们。我想,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写作是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是源于苏醒的心灵对教育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我将继续为了这个“美丽的约定”,用学习引领行为、用实践体验快乐用研究探索创新、用写作提升内涵,为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体育教师而继续探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