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科研频道>>课题动态>>区级课题>>文章内容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节点评审
开题申报书
发布时间:2018-12-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何燕


 

 

 

 

天宁区教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局小教育集团华润小学  

 

填表日期      2017年12月        

        

拟结题时间    2019年12月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制


     

 

1.请用计算机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除可以附页的内容外,请勿随意更改表格形式,尤其注意表格实际打印时不可破页。

2.本表报送一式2份,原则上要求统一用A4纸双面印制。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天宁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翠虹路1号  邮政编码:213026

联系电话:86605516          电子邮件:tjujys@{域名已经过期}

网址:http://www.tnedu.com (天宁教育信息网)

5.数据表各项均不得缺填,以下为注意事项:

1)课题名称  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课题负责人 即主持人,系指真正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组织、指导的研究者。不能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和主持相同时段研究课题的,不得申请。限1人。

4)拟结题时间 区级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两年。

5)研究专长 例如:教育管理、小学语文教学……限填1项。

6)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例如:**子课题组组长、组员……

7)课题完成情况 例如:主持并已结题、主持但未结题、参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何燕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199104

行政职务

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助理

专业技术职称

中小学二级

研究

专长

小学语文课外

阅读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学士

工作单位

局小教育集团华润小学

联系电话

15061112613

通讯地址

常州市天宁区红梅南路588号华润小学

邮政编码

213000

电子信箱

370216746@{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连主持人在内限10人,主持人不填入下表)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戚秋月

中小学高级教师

局前街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负责课题的调研

2、承担部分教研课

陈伟伟

中小学

一级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课外

阅读研究

1、负责课题的调研  

2、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3、承担部分教研课

4、撰写相关论文

龚伟红

中小学高级教师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承担部分教研课

2、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徐亮

中小学二级教师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承担部分教研课

2、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周茜彤

中小学二级教师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负责资料的收集

2、承担部分教研课

3、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4、撰写相关论文

贡俐

中小学二级教师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负责资料的收集

2、承担部分教研课

3、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4、撰写相关论文

张茹珺

未定级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负责资料的收集  

2、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3、承担部分教研课

4、负责阅读活动的策划

张栋豪

未定级

华润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

1、负责资料的收集  

2、负责教材、教案及案例等相关材料的编写

3、承担部分教研课

4、负责会议记录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

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市级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儿童创意校本课程群开发与实施研究 》

2017.11

核心成员

参与研究

市级

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2017.11

核心成员

 

参与研究

发表或获奖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报刊或授奖部门

时间

《浅谈古诗文经典诵读在小学低段语文中的实施策略》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论文二等奖;常州市教育局

2017.10

《打造“团队磁场”,激活集体生长——例谈班集体管理团队建设之策略》

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论文评选二等奖;常州市教育局

2017.10

《多彩文化,助力成长——例谈中队文化建设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

常州市少先队工作论文二等奖;常州市教育局

2016.4

《浅论课堂评价语言的价值缺失》

天宁区第十届“教海探航”论文语文学科二等奖;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2015.9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儿童诗: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具有纯真饱满的情感、具体而生动的意象、童稚而优美的意境,洗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等诗性特征,并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2、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3、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就是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儿童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

在儿童文学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儿童诗却依然如同一个灰姑娘,被冷落在寂寞的边缘的角落里。全国各地校园大量充斥着格调不高的灰色童谣,严重影响着儿童品位、素养的提升。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在台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目前大陆的童诗教学因教材中编排数量较少、所选范围局限等问题,难以满足儿童大量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品质的提升,且当前的儿童诗教学程序过于分明,缺少变化,难以激起学生兴趣,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提上议事日程,浙江、上海、江苏、广州、湖北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始了实践层面的研究,所以进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二)研究价值

1、课程改革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因此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部编教材之前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2、语文素养的需要。

进行语感和想象力训练的最好材料莫过于诗歌,这是由诗歌的语言形式决定的。诗是人类语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学诗的孩子的文学素养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儿童诗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可以更集中、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还可以在多篇的诗歌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

3、人文精神的培植。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再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品读儿童诗中的真善美,就是一个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确立“儿童诗”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2、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习诗育人”的宗旨,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通过“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达到丰厚他们人文素养的目的。 

3、通过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接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内容

1、儿童诗校本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除了“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的培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内容也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开发与转化儿童诗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儿童诗课程中能够发展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同时实现“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生长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2、儿童诗校本课程内容序列的架构。

基于儿童诗语言童趣、构思新巧、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题材多样等诸多特点,我们旨在从“有趣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著名的童诗作家”等维度架构各年段的内容序列。通过序列性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亲近诗歌、喜欢诗歌、热爱诗歌的情感,并在学习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最终达到丰厚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基于中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尝试这样来架构儿童诗的内容序列:

“儿童诗”校本课程内容序列(中年段)

研究主题

研究内容

有趣的形式

“绕啊绕”的儿童诗

奇妙的图像诗

“反反复复”的儿童诗

生动的表现

诗歌中的奇思妙想(聚焦儿童诗中的想象)

诗园里的百音盒(聚焦儿童诗中的拟声词)

诗里的他们变“活”了(聚焦儿童诗中的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

丰富的内容

“山青青,水蓝蓝”——自然主题系列儿童诗

“成长不烦恼”——儿童生活系列儿童诗

“儿童诗里藏着童话/寓言”——童话/寓言儿童诗

著名的诗人

金波专题

雪野专题

金子美玲专题

谢尔·希尔弗斯坦专题

3、儿童诗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

儿童诗的教学重在“多读、多品、多感悟”,因此在教学时要“向经典要语言”、“向经典要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读、品、悟、写等多种式,尝试探索出“阅读赏析”、“感悟仿作”、“想象创编”、“采风创作”等多种课型,使学生掌握儿童诗欣赏和创作的基本知识,并能用多种方法赏析和创作儿童诗。

4、儿童诗与其它课程融合的研究。

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仅囿于儿童诗教学中,我们将运用学科整合的思想,将儿童诗课程渗透到音乐、美术、思品、语文等各学科的教学中,探究出学科融合的方式与策略,增进学生对童诗的兴趣与感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5、儿童诗课程相关主题活动的研究。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会为儿童诗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更多元化的途径,因此我们将借助微信群、板报、学生活动等多种阵地,开发与儿童诗课程相关的主题活动,营造校园中浓浓的诗教氛围。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建构管理模式,形成诗教工作网络。

2、建构开放型童诗课堂教学模式。

3、广泛开展儿童诗主题活动。

4、童诗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二)研究过程
  进一步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初步了解研究性课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完成主课题申报工作。

1、研究前期阶段
   (1)确定研究方向与内容。
   (2)编选儿童诗校本课程教材,成立班级诗社和诗歌兴趣小组,并在微信平台开设班级诗歌专栏。
   (3)总结第一阶段成果

2、研究中期阶段

1初步形成一些教学案例。

2总结第二阶段成果:基本经验活动方案。
3通过班级群、微信等平台展示学生诗歌。

3、研究后期阶段
   形成不同儿童诗教学模式。
    4、总结阶段

1进行全面总结:总结出类文阅读下儿童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2终期成果展示;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包括论文、教案、学生诗歌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儿童诗教学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2、行动研究法,强调在行动中研究, 通过研究提升行动水平。
3、案例集成法,收集童诗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概括提炼。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习诗就是学做人,以诗育人,这种新颖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寓教于乐,突破了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制训练,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无论是阅读赏析、仿写,还是思维训练、写作,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创造能力会不断发展。儿童诗校本课程还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能在多元的诗歌平台中激发潜能,绽放精彩。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从2005年起,局前街小学已开始尝试对“新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要通过研究,改变学校师生日常的生存方式。从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五个方面着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统一,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效果。在今后的儿童诗教学的课型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在“新基础教育”的大环境下,通过对儿童诗教学课型的多样化探究,实现对儿童创作能力、心理特点和审美要求等问题的深层次探索,真正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同时,本课题酝酿立项期间,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有:

①《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丛书·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回归》,李伟平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

② 《“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李政涛著,叶澜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③《“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卜玉华著, 叶澜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    

④《“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叶澜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

⑤《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叶澜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

⑥《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丁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⑦《诗润童年(儿童诗的教学主张)》方蓉飞著,宁波出版社,2016年9月。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组教师均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的机会,具备基本的课题研究能力,同时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具有精力充沛、团结协作、观念新颖的特点,相信以我校一流的教科研环境,我们一定能够在此课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我校是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的一份子,集“研究中心”、“活动中心”“教学中心”于一身,建有高标准计算机网络,全部接入了互联网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学校现有一至五年级学生若干,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阵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带着问题边教学边研究,做到研究、工作两不误两发展。我校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查阅资料非常方便,校内图书也非常丰富。

集团领导以及学校领导对这项课题高度重视,也给予重点支持,从时间、精力、物质上都给予了保证,能够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四、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儿童诗选

文本

2018.3

何燕

张茹珺

研究论文

文本

2018.6—

2019.6

何燕

陈伟伟

周茜彤

徐亮

贡俐

张茹珺

张栋豪

初步活动方案

文本

2018.3

张茹珺

网络媒体的展示平台

网络

2018.3

张栋豪

最终成果(限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小学中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

 

文本

2019.11

何燕

学生诗歌集

文本

2019.12

徐亮

陈伟伟

贡俐

教学案例集

文本

2019.12

龚伟红

周茜彤


五、评审意见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区级课题)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