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一学期实行下来,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十分喜爱,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为此,我校在2月7日便召集校长室、课程教学中心成员召开本学期课后服务研讨工作会议,主要针对上学期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课后服务方案,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回归育人初心,系统化设计目标
清晰的育人目标是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我们根据上学期的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学校在教师、资源、课程、文化、平台、制度等方面的强势、劣势、机会与趋势,发掘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 “生长点”。
变革课程结构,序列化开发内容
横向分类,重组课程门类。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既包括基础性的自主作业、自主阅读,也包括提升性的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进一步重组分类,形成了本学期课后服务的两大内容:自主作业和学科活动。
纵向分层,重构内容层次。学校层面关注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要,由课程教学中心牵头,制定各类活动的具体方案和序列化内容。
创新课程形式,立体化推进实施
本学期,我校课后服务课程结构采用 “1+ 1”的形式,即 1 个小时的 “自主作业”时间和 1个小时的“学科活动”时间。学科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有计划开展的各个学科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科技活动、阅读空间和影视赏析(具体安排如图)。活动由学校老师和外聘机构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每项活动均有详细的规划和课程安排,与“常规课程”深度整合,形成关联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丰富测评手段,规范化监管评价
学校建立了课程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制定了行政值班巡视安排表,每天在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巡视,并做好相应记录。钱小琴校长特别强调,学校要定期了解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及时更新,避免舆情的产生,维护良好的课后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