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香甜的秋风拂面而来,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以谦逊的姿态亲吻大地。2022年9月21日下午,常州市“十四五”德法课题组成员在常州市华润小学相聚,聚焦常州-南京联合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讨暨常州-南京联合教研活动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何燕老师以具体课例为抓手,从发现问题、联结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从高段课堂看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的新认识与新思考。
王文辉老师围绕小学德法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展开交流,提出项目化学习能够提升课堂的整体性与逻辑性,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更为真实的实践氛围,让学习行为不断深化。
张钰老师则聚焦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徐静老师《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课堂教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张老师认为本堂课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以优美简练的课堂语言为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积淀,是本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吴梦洁老师在张钰老师分享的基础之上,以徐静老师的课堂为观照,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深度研读教材,理清教材底层逻辑;设计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避免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语文课,而要用道德与法治的辨证思维使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恒。
赵宸琛老师阐述了自己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与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展开“大单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陈丽老师扣住“如何将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出新意与深度”和“课堂中学生为何不会说”两个问题,分享了自己观摩课例后的感悟,用教学实践印证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性与活动性。
黄郁楠老师认为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将功夫用在平时:备课时关注时政,积累教学资源;善于学习,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杨丹慧老师则结合自己的赛课经历,从成果展示的及时性、资源生成的丰富性、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三个角度与大家分享了“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智慧。
刘恬怡老师结合低段两节优质课,从“情”真“意”切,润德无痕;有“生”有“色”,童趣无限两个方面,分享了关于低段课堂主题式大情境体验教学的感悟。
在思维的碰撞中,各位老师深化了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逐渐清晰素养导向下新教学转型的践行思路。
课题研究是引领,是规范,也是动力。在主持人何燕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对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推进工作展开了热烈研讨,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标,明晰了课题的研究内容,也梳理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在集思广益中找到了适合的研究方法,帮助课题研究迈向新高度!
独行快,众行远!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谦逊为怀,携手同行,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探索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携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